艾克医院首页艾克医院简介肿瘤临床专家肿瘤特色疗法就诊指南肿瘤新闻报道肿瘤采访视频肿瘤学术交流肿瘤问答
当前位置:首页 > 本院动态 > 正文
本院动态

【抗癌知识】带你全面解读肝功能指标

来源:艾克医院    作者:    发布时间:2021/5/26 15:10:48

肝脏疾病的患者,不论其是急性还是慢性肝病, 其中有许多患者可以没有明显的乏力、纳差、尿黄等临床表现,这时通过检查肝功能指标能及时地了解肝脏确切的功能,另外也可以通过不同肝功能指标的比较,了解疾病可能的病因,更有甚者能发现一些隐匿性的疾病,提早预防。


反映受损害的指标


        (1)反映肝实质损害的指标

        主要包括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等,其中ALT是最常用的敏感指标,1%的肝细胞发生坏死时,血清ALT水平即可升高1倍。AST持续升高,数值超过ALT往往提示肝实质损害严重,是慢性化程度加重的标志。

        (2)反映胆红素代谢及胆汁淤积的指标

        主要包括总胆红素(TBil)、直间接胆红素、尿胆红素、尿胆原、血胆汁酸(TBA)、γ—谷氨酰转肽酶(γ—GT)及碱性磷酸酶(ALP)等。肝细胞变性坏死,胆红素代谢障碍或者肝内胆汁淤积时,可以出现上述指标升高。溶血性黄疸时,可以出现间接胆红素升高。

        (3)反映肝脏合成功能的指标

        主要包括白蛋白、前白蛋白、胆碱脂酶及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动度等,长期白蛋白、胆碱脂酶降低,凝血酶原活动度下降,补充维生素K不能纠正时,说明正常肝细胞逐渐减少,肝细胞合成蛋白、凝血因子功能差,肝脏储备功能减退,预后不良。

        (4)反映肝纤维化的指标

        主要包括Ⅲ型前胶原(PⅢP)、Ⅳ型胶原(C—Ⅳ)、透明质酸(HA)、层连蛋白(LN)等,这些指标可以协助诊断肝纤维化和早期肝硬化。

        (5)肝脏凝血功能的检测指标

        肝脏能合成Ⅲ及因子a链以外的全部凝血因子,在维持正常凝血机能中起重要作用。肝病患者的凝血因子合成均减少,临床可出现牙龈、鼻黏膜出血,皮肤淤斑,严重者可出现消化道出血。一般,最早出现、减少最多的因子Ⅶ,其次是因子Ⅱ和Ⅹ,最后出现,减少最少的是因子Ⅴ。

        A、凝血酶原时间(PT)

        正常值为11~15秒,较正常对照延长3秒以上有意义。急性肝炎及轻型慢性肝炎PT正常,严重肝细胞坏死及肝硬化病人PT明显延长。PT是反映肝细胞损害程度及判断预后较敏感的指标。

        B、凝血酶原活动度(PTA)

        正常值为80%~100%.其临床意义同PT

        C、肝促凝血活酶试验(HPT)

        是测定肝脏储备功能的方法之一,能敏感而可靠地反映肝损害所造成的凝血因子Ⅱ、Ⅶ、Ⅹ合成障碍。 临床检测表明,急性肝炎、慢性活动型肝炎、肝硬化和亚急性重型肝炎病人在病程的各个阶段,其HPT降低。病情越重,HPT越低。当肝病发展到肝细胞功能衰竭时,其HPT均显著下降,一般多低于0.5.若HPT逐渐依次恢复,则预后良好



胆红素与胆汁酸代谢

        胆红素主要是衰老的红细胞破坏后释放出来的血红蛋白的分解产物,肝脏负责将其从血液中摄取并分泌至毛细胆管,经肠道细菌作用,大部分随粪便排出,少部分经肾脏排出。当血液中总胆红素水平异常升高时,就会出现尿黄、皮肤黄染,临床上称之为「黄疸」。

        临床上除了肝脏疾病引起黄疸外,还需要考虑以下情况:
        1. 溶血、红细胞生成不良等血液系统疾病,肝功能表现为总胆红素及间接胆红素显著升高,而直接胆红素正常或轻度升高,ALT、AST 基本正常。
        2. Gilbert 综合征(轻度慢性高胆红素血症),遗传性疾病,人群发病率 3%~7%,一般在 20~30 岁后被发现,总胆红素位于 30~50 umol/L 左右,以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直接胆红素可正常或轻度升高,ALT、AST、ALP、γ-GT 可正常,在炎症、饥饿、手术、妊娠等诱发因素出现时黄疸可进一步上升,但一般低于 85.5 umol/L 临床上呈良性、慢性过程,预后良好,无特殊处理。
        胆汁酸在肝脏合成及分泌,在肝细胞损伤、胆汁淤积、胆流排泄不畅时可异常升高。胆囊炎发作时,可异常升高。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早期可无临床症状,仅表现为胆汁酸升高,而其他指标均正常,需引起重视,胆汁淤积严重者,可影响胎儿发育成长。

肝脏生物合成功能

        白蛋白、球蛋白、胆碱酯酶、胆固醇/酯等由肝细胞合成并释放入血。上述指标低下,常提示肝脏疾病严重或储备功能差,处于终末期肝病。